离新基金法实施还有不到一个半月时间。阳光私募发行公募产品的道路也愈发临近。10岁的阳光私募与15岁的公募基金在同一条道路上赛跑,这条路会好走吗?不少私募大佬眼光中除了憧憬,也有忧虑。
过去私募基金发行,投资者的门槛从百万元起步,这也注定了能参与私募基金投资的人非富即贵。或许有人觉得,阳光私募基金规模很难做大,其原因就在于投资门槛过高,多数平民百姓只能望而却步。随着未来符合要求的阳光私募有望发行公募产品,客户覆盖面也将大面积提升,阳光私募发展空间似乎更为开阔。
然而,投资门槛高亦有其好处。过去私募发行,私募基金经理路演通常直接面对券商、信托等渠道的大户,投资者能够直观地与私募交流投资理念,私募基金经理也能够当面向投资者讲清楚产品投资的亮点、收益机会等。这在公募基金发行路演是很难出现的,公募基金经理路演的对象通常是渠道的客户经理,再经由客户经理向渠道客户推荐产品,投资者无法直接与基金管理人对话,难以建立较好的信任度。而私募如果走上公募这条路,随着客户量的大幅提升,便难以保证与客户的直接交流,失却了沟通的优势。
目前,公募基金无论是渠道、人力、财力都有阳光私募难以匹敌的优势。但公募基金近年也在公募产品发行上,陷入了亏钱困局。据了解,单只公募产品发行的费用通常从百万元起算,第一年管理费、认购费被渠道大量蚕食,发行公募产品的第一年基本上难以赚钱。而私募过去的客户体系较为单一,渠道多数依靠私人关系维持,且覆盖面积较窄,发行公募产品能否抵御来自渠道方巨大的成本压力,无疑考验着阳光私募的资金实力。
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体系上,公募基金公司常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财力,方能打造较有竞争力的团队。而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,最为核心的投研团队也只有十数人,多数员工还身兼多职,又做市场又做研究,在专业分工上存在劣势。如今,公募基金产品发行更讲究创新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私募能否打造专业的金融工程团队,取得公募产品设计的优势,也存在较大疑问。
正所谓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可以发行公募产品确实开阔了阳光私募的发展空间,但私募产品存在其自身的优势。相比于公募产品,私募产品更有利于建立客户黏性以及灵活投资。阳光私募行业要想做大做强,其关键因素并不单纯在于客户资源的多寡,更重要的是其是否具备较强的长期投资能力。王亚伟转做私募以后,首只产品虽然投资门槛极高,但轻易募集20亿元规模,前“公募一哥”优异的长期业绩就是资金不请自来的“金字招牌”。随着近年股市陷入困局,投资者追求短期高回报的理念正在转变,私募依靠短期业绩“忽悠”资金的利益链也在逐步瓦解。无论是走私募之路还是公募之路,阳光私募在未来资管时代突围而出,重在保证业绩长期增长,产品规模随业绩提升。
可喜的是,近年一些注重基本面研究以及追求长期业绩的阳光私募正在壮大,公募派阳光私募为这个行业注入了“清风傲骨”。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,阳光私募将会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正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