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有的隐私信息,包括开房记录、名下资产、乘坐航班,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,只要有人付钱,就可以轻易被查到。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?还有,四大银行存款记录,手机实时定位,手机通话记录,他们也都能查到,而且声称7天×24小时不间断服务。近日,南都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,更可怕的是,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,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“平台化”的地步。 (12月12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,即可查询包括开房记录、列车记录等11个项目在内的材料,统称“身份证大轨迹”。而手机定位,半小时查完,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。换言之,在不法分子面前,我们的隐私信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,只要有人愿意出钱购买,我们就是一个信息“裸奔者”。
现在贩卖个人信息,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,甚至还有专门的第三方担保平台。一旦买卖双方发生纠纷,还可以发起仲裁。不法分子将个人信息的买卖做得如此精细化,可笑的是,我们竟然束手无策。按照记者调查,我们即便是报了警,警察也会以因被泄露的信息尚未构成公开上网等情节,暂不予处理。这让公民觉得既荒唐又纠结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《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》显示,近一年的时间里,国内6.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、诈骗信息、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。可这些损失却让公民个人独自承担了。真是可悲。
大数据时代,这是个令我们傲骄的词。然而,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不完善,个人数据基本处于“裸奔”状态,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仍然有太多的心悸和慌乱。
个人信息还要“裸奔”多久?这个问题,我们一直在追问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,反映了公民权利的不足。关于出台专门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呼吁从未间断。连保护的法律都没有,个人信息又如何能不“裸奔”?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,最重要的就是于2005年4月1日实施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这项法律的基本原则是“个人信息,应在尊重个人人格的理念下慎重处理,正确对待”。该保护法在保护民众个人信息安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可时至今日,我国仍未有专门法出炉。
当然,除了立法,法律的实施也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智慧。日本政府在2003年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出台后到正式实施之前仍然留出了两年时间,在这段时间里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法律宣传,既为企业消化法律条文、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企业制度建设留出了缓冲余地,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公民的维权意识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越是大数据时代,人越是透明,越是要严守信息保护的底线。这首先,要有专门的法律保护;其次,需要各职能部门严防死守;再次,需要公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个人隐私信息“裸奔”事故不知道有多少回了,甚至已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如临沂女孩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猝死事件。如此多的个人信息“裸奔”案例,难道还唤不出一部专门性保护的法律?(王军荣)